找到相关内容5781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世俗人和出家人的根本区别?

    的感觉,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、角度,其实都是对的。 因此,这个世界千千万万年以来也永远是充满和谐的,各自都在自己的固有轨迹里欢快的运行着。至少,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欢快的。 世俗人的快乐,来自外在的物质的享受、刺激;也可能随着外在的境遇改变而改变,因而是不确定的,是随缘而变的,是自己作不了主的。 出家人的快乐,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喜悦,外力无法作用于它,因而不随外缘而变;你只需静静的坐在那里,或者悠悠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22977509.html
  • 问:如何理解“心能转物”呢?

    ldquo;心能转物”的范畴。当然,这种转物须借助外在条件。就更高层次来说,有些修行者可直接以心念改变物质的原有状态。很多气功师也有类似能力,可用意念将物体折断等。佛经记载,印度有位外道仙人,因国王得罪于他,就用意念下了场冰雹,将整个城市毁灭。佛经还讲到,八地菩萨可随意念将海水变成黄金。在我们看来,外在世界是实实在在的,那是因为我们的业力相同。但在不同业力的生命看来,却有不同境界。唯识宗经常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83477852.html
  • 北大修心融智企业精英高级研修班学员赴柏林禅寺参访

    外在”“聚财与散财”“管人与管心”三个方面,阐示了企业的经营者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大背景下,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,和谐发展的思想。他说,佛教重视主观世界的改造,因为外在 世界是内心世界的拷贝,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投影。在企业发展的同时,人的内心修养也要得到 提升,内在外在是配套的。如果把内在比作容器,容器小,外在的水就会溢出来,内在的容器不随 之扩大,就会被淹没,就失去平衡。内在是...

    柏林禅寺

    |柏林禅寺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06/1159074723.html
  • 内心的安详与快乐

    内心的安详与快乐 丹增嘉措堪布 在这个世界上,人们普遍认为快乐是存在于外在物质上的,从而引发盲目冲动地去贪恋、去执着追求。不过,追求外在物质所产生的快乐并不可靠。一切外在的物质,都是虚假的世俗法,它们往往欺骗着我们从眼识(以及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)乃至到意识间的感官。那些未证悟的人们,会经常跟着外在物质的假相跑,变得迷惑彷徨…… 我们所处的这个花花世界极具诱惑力,而人们的心也是飘摇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15876074.html
  • 内外超越的多元组合——继续“儒家与宗教”问题的思考

    内在超越”毕竟不同于“外在超越”。  “宗教的实质是它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。相信西方净土、死后进入天堂,是宗教的超越性,是一种外在的超越。”(任继愈《天人之际》205页,上海文艺出版社)凡为宗教,必得解决生死问题,必得涉及彼岸问题。没有明确的、言之凿凿的外在的超越的保证,就很难说是宗教。在宗教看来,只要信仰,没有问题不能解决,这个解决必然包涵外在,而不止于内在。儒家没有这个承诺,在有关生死、彼岸的问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4270477.html
  • 佛教的袈裟为什么不用完整布料做成?

    爱美的,但世俗社会所追求的美往往只是外在的美,缺乏永恒的意义。比如,上海流行的新发型或服装也许在上海人眼中是美的,是充满魅力的,但到了欧洲人那里,也许它就是不美的。另外,同样是这个流行的发型或服装,...即使它再美,也通常只是美在一时,很快就会失去人们的青睐。这种对美的喜新厌旧和朝三暮四,在佛教看来,都是人们心态作用的结果,未必同美本身有太多的必然联系。从这个角度说,佛教认为,追求外在的所谓的美对于人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2696127.html
  • 忍辱是智慧的抉择,慈悲的表现!

    信忍胯下之辱而官拜将相、佛陀过去世作忍辱仙人时受歌利王割截身体……,都是忍辱的行为。    忍辱所对治的:有属内在,有属外在,有属内外兼具。内在色身会受寒热、风雨、饥渴、生病、老死、蚊虫叮咬等的痛苦;外在则会遭受他人轻蔑、欺凌、辱骂、中伤、殴打、毁谤等;心神在内外煎熬下则有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蕴炽盛、坏苦、行苦、苦苦等苦。   如何对治这些痛苦与烦恼呢?一则善观因缘:身心本是四大、五蕴所...

    郑保村

    |忍辱|智慧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175601865.html
  • 给现代人的信

    此时际的外在物质情况,不仅多样而且十分精致。然而外在的外物质改善并不足够,这个世界需要对歧的快乐及痛苦,这也是众生的业力所致。遇逢乐、苦、善、恶、亲、敌等分别,主要缘致己心之起心动念所致。外在四大所致的灾难,吾心不能掌控;但由心所致的痛苦等,其对治要升起善念;发心之动机存善、以善意引发正念会导致快乐,能将分别心的痛苦,由负面转为正面,即可控制、改善伤害自他的苦,离苦得乐。 ...

    敏令堪钦仁波切

    |慈悲|菩萨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11080334543.html
  • 具有东方特色的有机整体论的世界观

    整体论还具有自己的特色,笔者只拟举出两点:一、这种世界观是一种内在超经验的世界观(西方人则多持外在超经验的、或外在经验的世界观)。如儒家从“尽心尽性”中、道家从“心斋”、“坐忘”中、佛家从禅定三昧(如华严宗人的“海印三昧)、般若智慧(《般若》经论有“共般若”与“不共般若”)中得来的这种世界观,都是由人的内在世界所发出超验的直观而领悟到的世界观(不同于西方人用理性来探索人的外在世界而得到的经验的或超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0046407.html
  • 当前佛教界最大的弊病

    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,是以智悲双运为拔济众生苦为根本的教法。并不是一种建筑艺术,或是一种学说,而是一种能让众生获得觉悟和究竟解脱的教育。可当今的很多僧俗们不仅没有在智悲上下功夫,反而在外在的道场上...另一种是外在的道场,也就是我们凡夫安身的处所;此二种道场是以前者为统摄,以前者为根本的。若行者没有在自己的内心中树立起无偏之正见,则一切处皆非是道场。因此在内心中建立巩固正确的知见是至极重要的,而外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41081739.html